首页 > 未分类 > 黄鹤楼的重建

黄鹤楼的重建

2009年11月21日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

今日在《中外建筑史》的选修课上,我才知道,黄鹤楼1700多年历史历程的最后一段——最后一座“清楼”建于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毁于光绪十年(公元1884年),直到百年后的1981年方才重建。

1981年10月,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,1985年6月落成,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,但更高大雄伟。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,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。飞檐5层,攒尖楼顶,金色琉璃瓦屋面,通高51.4米,底层边宽30米,顶层边宽18米,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、楹联、文物等。楼外铸铜黄鹤造型、胜像宝塔、牌坊、轩廊、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,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。登楼远眺,“极目楚天舒”,不尽长江滚滚来,三镇风光尽收眼底。

1884

new

看着这段文字,我想起大一的冬天曾经登上黄鹤楼,当时就很是失落,发现黄鹤楼已经不是传统的木结构,而是毫无生气的混凝土结构,与许多公园里面那些粗制滥造的仿古亭台楼阁别无二致,除了尺寸上大了一号之外。更让我失望的是内部的装饰也是颇为粗糙,尤其是黄鹤楼上的那副《白云黄鹤图》更是让人失望,居然是用彩瓷做的,而不是手绘的。所谓的仿木结构,真是找不出一点木的神韵,甚至从柱子的红漆上的裂纹,一眼就能看出它是混凝土结构。这就是武汉,这个九省通衢的大都会的城市名片。

关于这次重建,最大的失败就是采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,也许当时的考虑是为了增加黄鹤楼的耐久性,在施工工艺上与时俱进,所以采用当前工程学的最新成果而摈弃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工艺。再或者可能当时财政拮据,文革之后百废待兴,武汉市为了急于印制这张城市名片,也就冒冒失失的决定用混凝土盖了这么一个大型的仿古建筑。

在古代,建筑囿于木结构的限制,且不谈别的,但是建筑高度可以点来说,古代建筑是不可能建得很高的,所以在古代,仅“凡三层,计高9丈2尺,加铜顶7尺,共成九九之数(约33米)”的黄鹤楼就能跻身江南山大名楼之首,故天下之名士风流,皆争相前往。而如今,百年以来,对于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现代建筑,高度早就不是问题,造型也是不断地推陈创新,唯恐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。这样一来传统建筑,单从高度上没有任何优势,唯一可以称道的就是传统木结构古建筑的那种神韵,以及装饰上的精巧用心。而新建的黄鹤楼从各个方面来说,实在是一个败笔。按照古文物的保护原则,一般都是修缮以使其延续寿命,而不是推倒从来,更不是荒唐的“与时俱进”。老黄鹤楼百年之前毁于火灾,旧基也于1957年被武汉长江大桥所占据。但是毕竟还是留下了不少照片资料,相信通过类似古建筑结构的研究,复原是有可能的,退而求其次,建造一个风格类似的古建筑也是未尝不可的。如滕王阁的修复,参考了宋代的《营造法式》。

但是不幸的是,本着“多快好省”的原则,决策者大笔一挥,黄鹤楼就变成了今天的模样,对此我只有痛心的说:即便当时没钱,没条件,也犯不建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黄鹤楼,大不了将黄鹤楼的重建留个后来者,后代也绝对不会怪罪前辈的无作为,这么一个粗糙的名片,实在是让我们武汉儿女脸上无光。


本站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:仲卯杂记
本文链接: http://zoomao.net/2009/11/21/%e9%bb%84%e9%b9%a4%e6%a5%bc%e7%9a%84%e9%87%8d%e5%bb%ba.html

分类: 未分类 标签:

相关日志

  1. 2009年12月18日00:07 | #1

    好楼啊,真是一座好楼

    [回复]

  2. 老陳
    2009年12月26日14:27 | #2

    遠看是座樓
    近看真是樓
    吼吼~~~~~~~~~~~

    [回复]

  3. 2009年12月26日14:47 | #3

    博主用的是什么模板啊?真好看,支持你

    [回复]

  4. 2009年12月30日11:10 | #4

    @SEO培训 inove,自己修改了一下

    [回复]

  5. 2009年12月31日18:27 | #5

    我轻轻地来了,留了个脚印!

    [回复]

  1.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.

小提示:本站采用Gravatar.com提供的头像系统,想要头像的同学可去免费绑定

Love Note to Jiao